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多项世界纪录和奥运纪录在国家速滑馆的冰面上被刷新,多个“冠军时刻”将这条“冰丝带”点缀成璀璨星河,闪耀在北京的奥运中轴线上。
这“流光溢彩”的背后,是首开集团亿方物业公司服务团队的精心保障和辛勤付出。2021年8月,首开服务团队进入速滑馆,开启了物业保障工作。
【资料图】
作为一场国际赛事的举办场馆,国家速滑馆不仅容纳了获胜者的喜悦,还容纳了失败者的泪水,挑战者的勇气,激动的欢呼声,遗憾的叹气声……当人们将目光聚焦于比赛场上的一切时,首开服务团队正在为冰面的平衡与稳定、灯光的开关与闭合、设备的正常运行做着万全准备。他们从未出现在摄影机和聚光灯前,却默默守护着这些悲喜欢愁的故事,成为这场奥运盛事不可缺少的一块拼图。
如今,国家速滑馆日常的物业工作仍由首开服务团队来维护。在经历了北京冬奥会的荣耀时刻后,2022年7月9日,国家速滑馆向公众开放,众多滑冰爱好者和初学者穿上冰刀鞋,亲身体验这块冬奥史上“最快的冰”。仅当日上午,国家速滑馆即迎来游客1000余人次。在这方空间里,继续上演着首开人守护冰雪的故事。
为3万台设备建台账
“走出来”的档案库
首开城运集团所属国家速滑馆物业项目经理李平,对北京中轴线和“奥运”有着特殊的情感。童年的李平家在天坛附近,学校与天坛公园一墙之隔;青年时期,李平住在北四环,目睹着鸟巢、水立方这些奥运建筑一砖一瓦地从无到有。如今,能够亲身参与北京冬奥会的服务工作,对于他来说,既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又是一次梦想成真的经历。
2021年夏天,首开亿方物业公司成功中标国家速滑馆物业项目,承担起冰丝带12万平方米的服务保障工作。作为北京市最早成立的市场化国有物业管理企业,首开亿方物业公司有近40年物业管理经验,在一次次的实践中、一个个项目的物业服务中,擦亮了“首开服务”金名片。奥运情结,更成为这支队伍的心之所向。
自接到任务的那天起,首开亿方物业公司高度重视,迅速集合调配各专业有经验、有干劲的优秀力量,举全公司之力抽调骨干人才,组成国家速滑馆物业服务团队,负责馆内工程管理、会议服务、各领域对接协调等工作。最短时间里,122名物业员工集结完毕,正式进场。
国家速滑馆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能容纳约1.2万名观众。具有着梦幻造型、外形上如冰上竞速般飘逸流畅的国家速滑馆,内部是个庞大的系统,拥有众多科技创新成果,具有智能化的运动管理系统、观众观赛管理和场馆管理系统,是名副其实的智慧化场馆,涉及照明、空调、通风、音响、给排水、消防等几十种设备设施。
在对场馆进行维护保障前,先要摸清场馆里都有什么,它们都在哪。初进场馆,李平和同事们面临的第一个任务便是和馆内所有设备“打招呼”——对上万件设备进行摸排清点。
地上三层,地下两层,控制不同功能的开关与阀门分散在馆内各处,李平和同事们走遍了国家速滑馆的每一个角落。每到一处,李平便带着团队做细致的记录、编号和归类。经过一个月的“丈量”,他们共梳理出强电弱电、暖通排水等在内的六大系统,列数包括办公室、休息室、运动员更衣室、设备机房在内的房间1000余间,并把房间们都编上号码,在这千余房间中,又重点挑出38个重点机房。同时,根据房间里设备的功能,为3万余个设备设施建立台账。
这些台账,是国家速滑馆最详细的档案,是“走出来”的资料库。经过这一个月,首开服务团队对国家速滑馆内的设备设施有了进一步了解,为日后的维护保障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外行到内行
呵护“最快的冰”
冬奥赛场上,“最快的冰”成为了世界关注的焦点,整体冰面如缎带般光滑,似大理石般平整,像镜面般通透。
为了在赛后实现速度滑冰、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球等所有冰上运动的全覆盖,更多地为民众提供更大的冰上活动空间,国家速滑馆特别采用了全冰面设计,1.2万平方米的冰面也创下了亚洲之最。由于不同冰上运动要求的冰面温度不同,全冰面的设计也就意味着要能对每一块冰面实现单独控温,使整个场馆实现“同时运行、不同使用”。
筹备定于2021年10月8日举办的速度滑冰中国公开赛、配合制冰团队、参与制冰工作是首开服务团队面临的重要任务。“制冰管理对于我们而言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李平说。冬奥会指定的加拿大制冰师拥有丰富的经验,在制冰过程中,李平带领团队与他进行精准有效的沟通,听从专业人士的安排,尽最大努力配合。
李平介绍,冰丝带的冰面呈现明亮的奶白色,制冰时,先在底冰上浇上一层水,形成冰漆,冰漆之上再浇筑一层冰面,将2022北京冬奥会的标识等图形画出,继续浇筑冰面,再将跑道画在上面。经过这一层层的“精心制作”,才形成了我们看到的冰面。
一次制冰需要花费两三个星期,公开赛后,还要将冰面化掉,再重新制作冬奥赛场上的冰面。冬奥会的保障服务工作,让他们掌握了此前物业工作中接触不到的新技能。
“制冰”之后,还要“护冰”。
冰面要想维持最佳状态,整个场馆中必须恒温恒湿。“只有在场馆湿度不超过30%、冰面以上1.5米高处温度达到16度的情况下,冰面才能长时间保持原状。湿度过高,冰面有可能起雾;湿度过低,冰面会开裂。”这些都是李平和同事们谙熟于心的规则和标准。
在速度滑冰中国公开赛来临之前,经过一次次试验,首开服务团队制定了一套完备的计划,包括哪个出风口在何时需要打开、几号除湿机组需要调整等,以保证场馆内恒温恒湿。
而到了冬奥会前夕,新的冰面制好后,这一切又需要推翻重来。“因为第一次的制冰是在秋天,而冬奥前夕已是深冬,室外温度不同,室内的观众席座椅下还增加了暖风,导致馆内恒温恒湿的条件也发生了变化。”
遇上大风和雨雪天气,馆内的温度和湿度也需要重新进行测算。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物业师傅们每个小时都会对现场设备设施逐一调节。在整个场馆中,4台巨大的除湿机组片刻未停,80多个出风口时刻准备,200多扇天窗随时调整,都是为了守护冰面。
有时候,为了保持温度和湿度,上个小时刚刚打开的设备,下一小时就要关闭。每隔一小时,首开服务团队就要将整个场馆巡视一遍,且每天24小时、三班倒不间断。
悉心的呵护没有白费,“最快的冰”见证了13项奥运纪录的诞生。冬奥赛场的鲜花与掌声为运动健儿而庆祝,亦是对首开服务团队的认可。
不容“试错”
精准把握每个瞬间
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当晚,直升机盘旋在半空,将整个奥林匹克公园及周边画面直播进千家万户。灯光开启后的国家速滑馆22条发光的曲线“丝带”轻盈跃动,在夜色中起舞,颜色变幻多彩,与周围的鸟巢、水立方等建筑一道,彰显出北京这座“双奥之城”的华丽姿态。
冰丝带绚烂绽放、惊艳世界的背后,是首开服务团队精准的控制和操作。在全世界的瞩目下,在准确的时间点让冰丝带闪耀出相应的颜色和图形,一秒也不能早,一秒也不能晚。
对于李平来说,冰丝带的照明,尤其是开幕式当晚的灯光呈现,一直是他心中放不下的一项重要工作。“白天打开照明,看不出冰丝带呈现的效果,所以只能在晚上进行调试。”而到了晚上,冰丝带的灯光很亮,有一点点的差错,都会非常明显。因此,开启冰丝带的照明,几乎没有试错空间。
首开服务团队成立了弱电小组,专门负责场馆外部的照明和画面转换,小组成员几乎24小时蹲守在机房。
开幕式当晚,控制“冰丝带”外立面照明的机房属于场馆闭环管理外的区域,而李平则在闭环管理区内。“很多天来,我们一直用手机和对讲机进行沟通,自己不能守在操作间,还是放心不下。”
手机消息一条条响个不停,对讲机几乎时刻在通话。李平坦言,当时的心理压力极大,“这是全球转播,哪怕有一星半点的误操作,产生的后果都是我们不敢想的。”在平时,“冰丝带”也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亮起来的。每当首开服务团队接到北京市奥组委和朝阳区相关部门对于大型建筑的开关灯时间的通知,他们就逐条逐项看清要求,再研究整体的开灯方案。
中国运动员高亭宇在国家速滑馆夺冠当晚,冰丝带开启中国队冬奥夺金的专属金色灯光,“冰丝带”变身“金丝带”。这是首开服务团队在有条不紊中交上的满分答卷,也是中国人独有的浪漫。
闭环内工作
坚守到最后
在李平的手机相册里,有一张珍贵的照片:他和其他五名物业队员身着防护服,在国家速滑馆前合影,虽然都带着口罩,但脸上难掩洋溢的笑容。
冬奥会结束后,所有的人员、设备进行有序撤场,照片中是最后离开场馆的六个人。作为坚守到最后一刻才离开的人,他们站好最后一班岗。六位成员整理设施、检查电力、场馆消毒……将一切打理好,目送其他业务领域的工作人员撤场后,才走出了空荡荡的冰丝带。伴随相机“咔嚓”声落下,首开服务团队的冬奥保障服务工作圆满结束。
将要暂时离开这里了,回想起和小伙伴们并肩奋战的点点滴滴,竟有许多留恋和不舍。参与如此大型的物业保障工作,对于团队中的绝大多数人而言都是第一次。
在城运集团的精细统筹下,120多位精兵强将互相配合、协同作战,团队凝聚力坚不可摧。强电、弱点、排水……百余人被分为诸多小组,互相配合,综合用工。尤其是在开幕前夕,整个队伍被划分到闭环和非闭环管理区。闭环内服务人员数量有限,大部分人身兼数职,不计个人得失,全心全意为这项世界体育盛事、国家大事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在闭环区域内工作了七十多天,有的同事在闭环里工作了九十天。”李平说。闭环内的工作人员需要在运动员和其他观众离场后,再次巡视全场,检查设备。经常地,他们夜里十二点左右下班,搭上两点一线的班车回到酒店,洗漱一下,稍作休息,凌晨五点再次出发,开始一天的工作。“有时躺在床上,累得身体像散了架,但当第二天面对场馆,又是精神饱满的一天。”对于李平和同事们来说,支撑他们的,是首开人的责任心和荣誉感。
冬奥会结束后,国家速滑馆面向公众开放,李平继续在这里负责场馆日常的运营和维护工作。在地下一层,有他和同事的一间办公室,两张桌子和几把椅子,桌上放着一摞奖状,还有暖水瓶和几包未拆封的泡面,角落里有一张可以暂时歇脚的单人床。透过这一间休息室,仿佛看到了首开服务团队的奋斗时光。
比赛有终点,奥运会已闭幕,但在中轴线上,首开人努力拼搏、甘于奉献的精神却永不退场。
【守护者说】
首开城运集团所属国家速滑馆项目经理李平
在工作中时,我们这个团队中的每个人都身兼数职,不论怎样划分。往小了说,这是团队的工作职责,而往大了说,每一件工作、每一处细节,都代表着国人的风貌。在国家大事面前,谁会计较个人得失呢?
Copyright 2015-2022 东方城建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8 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